服务热线:
18901919522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简要描述: 【摘要】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包括较高的收入、快乐的工作、满意的工作性质和单位性质、发挥社会...

详细介绍

  【摘要】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包括较高的收入、快乐的工作、满意的工作性质和单位性质、发挥社会价值、美好的发展前途、充分的劳动保障。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满足国家、市场、社会、就业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将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的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高质量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的结合。本文将重点以高校毕业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分别对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微观层面的分析对象主要是劳动者个体,宏观层面的分析对象可以是国家、地区、行业等。

  从劳动力个体角度,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应包括较高薪酬、快乐工作、惬意环境、安全劳动、权益保障、发展前途等因素,与之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工作满意度理论、双因素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工作找寻理论等。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首次提出“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概念,指出体面工作意味着生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权利受到保护、足够多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充足的工作岗位。体面工作是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条件,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应该包括更多的要素。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较高的劳动报酬。人们之所以需要工作,基本的目标是获得收入,用来购买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是养家糊口的基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大大的提升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薪酬。事实上,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取得明显的增长,由不足5%上升至近10%,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教育收益率越高。

  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上升,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2001年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2019年人均GDP跨上一万美元台阶,这样的一个过程仅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水平,将世界各国和地区划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四个类别,我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相比于人均GDP,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世界中等水准,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经济学家将一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不一样的阶段,简单的四个阶段分类由低到高依次为:满足生存阶段、追求物质阶段、满足物质阶段、追求生活品质阶段。我国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绝大多数家庭还未达到满足物质阶段,人们自然会更关心劳动的经济价值。

  收入的多少是教育型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和个人价值的货币体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就业课题组于20032021年间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并且从变化趋势看高校毕业生对经济价值的偏好越来越强烈,其次是个人价值,再次是工作性质和单位性质,最后是社会价值。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快乐的工作。收入是衡量高质量就业的客观指标,从主观角度来看,对工作的心理感知和态度很重要。如果劳动者将工作看作“做喜欢的事”而不是“谋生的工具”,每天怀着期盼的心情上班,怀着满足的心情下班,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有所收获,那么这样的工作可谓“快乐的工作”。工作满意度理论认为,管理者的激励能改变员工的态度,提升工作满意度。

  员工如果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则对工作的满意度高。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课题组对就业满意度进行了多指标的考察。就业满意度与客观收入有关系,但未必是收入越高,就业满意度就越高。就业满意度是个人对就业结果的感受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值或者比值。调查显示,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44.7%、 37.4%、53.1%、59.5%、54.7%、64.8%、80.7%、79.2%、83.1%和78.1%。总体而言,就业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年份的就业满意度出现下降与当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有关。

  与快乐工作相关的因素还包括个人价值的体现。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就业意愿包括“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和“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与个人价值相关的指标。在10次调查中,这两项指标的得分均排在前列(前三分之一),说明高校毕业生十分看重“个人价值”。一份好的工作应该是个人的兴趣、所学的专业、从事的职业三者相统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体现在专业上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对口的工作意味着能轻松实现“学用结合”,能发挥个人的比较优势。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意的工作性质。工作性质可大致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在单位工作和在家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工作主要是在单位、在室内的脑力劳动,对工作性质的关注要素最重要的包含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舒适感、上班时间长度、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前者是指工作本身内在的因素,后者是指与实际在做的工作无关的外在的因素,包括与同事的关系。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就业意愿包括“工作稳定”“工作自由”“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等与工作性质相关的指标。在10次调查中,“工作稳定”的得分均排在前列(前三分之一),而且最近三次调查每次上升一位,2021年排在第4位。毕业生更加看重“工作稳定”,是与劳动力市场的波动、不确定、复杂、模糊(VUCA)紧密相关的。近年来,IT、金融、教培、房地产等主要就业行业受宏观政策、经济波动、疫情等影响,在全世界出现裁员、限薪和降薪现象,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意的单位性质。按单位所有制性质划分,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等。为求工作稳定,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单位的偏好倾向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021年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毕业生求职期望的首选单位类型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党政机关(24.2%)、国有企业(22.0%)、学校和科研单位(21.4%)。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大致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两者的收入、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培训机会差距较大,两个市场之间不易流动。因此,人们都期望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就业意愿包括“工作单位的声誉好”“工作单位在大城市”“工作单位的规模大”等与单位性质相关的指标。在10次调查中,“工作单位的声誉好”的得分均排在中间及靠前的位置。“好单位”还体现在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愿意倾听各方观点;管理团队具有凝聚力,知人善用,重视组织文化,让员工有家的感觉。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能发挥社会价值。爱上工作需要内在动力,意味着能够真正激励劳动者的因素。比如,可以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责任感、获得认可、成为团队主力、成就感、有挑战性的工作等,这一些因素都与社会价值有关。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的收益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高质量就业意味着较大的社会收益。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就业意愿包括“帮助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与社会价值相关的指标。在10次调查中,上述指标均排在中间及靠后的位置,特别是“帮助他人”排序在后列(后三分之一)。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美好的发展前途。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有前景、有盼望、有目标,能力能够获得逐步的提升,有较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有持续不断的升职加薪空间等。固定重复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感”,逐渐失去对工作的兴趣。长期的工作动力需要更多激励和成长的机会。人力资本理论衡量教育的个人收益不是计算一年的收入,而是终身收入。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就业意愿包括“发展前途好”与长远价值相关的指标。在10次调查中,这一指标均排在第一位,说明高校毕业生非常看重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回报。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充分的劳动保障。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者能获得充分的劳动保障。国际劳工组织指出,“非标准就业”已成为现代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非标准就业,尤其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可能在多个角度增加劳动者的不安全感。调查发现,非标准就业缺乏就业保障,从临时性就业到长期雇佣的年转变率很低;缺乏职业安全与卫生保障,非标准就业劳动者的工伤率更高;社会保障不足,非标准就业的劳动者有时会被排除在社会保障覆盖的法律范围之外。

  就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供给、社会文明进步等紧密相关。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劳动者个人的生存问题,而且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国家观、全局观、系统观、平衡观、稳定观等。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足国家的需求。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国家发展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本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力量。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高质量就业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此外,国家的需求不仅包括与高科技、新产品、重点项目等有关的重点工作,也包括去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艰苦部门从事具有奉献精神的艰苦工作,还包括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为社会服务的基层工作。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业与职业、产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稳步的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体系变化的规律作出分析,总结出“库兹涅茨法则”:随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展,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和在劳动力中的占比都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和在劳动力中的占比都会提高;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和在劳动力中的占比都会持续地处于上升态势。从全世界看,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就业市场的产业体系变化会影响职业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影响高等教育中的学历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教育类型结构、课程内容结构、学生知识结构等。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供给能够很好的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应该是信息充分、透明、准确的,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出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质量就业意味着能够给劳动者带来高质量的生活,使其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劳动者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与亲朋好友相聚,建立良好密切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单位,高质量就业有助于家庭的幸福安康和亲人团聚。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足发展的需求。高质量就业是我们国家的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必须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产出与劳动成本的比值。衡量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指标之一是就业人口的人均GDP。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相对于世界中等水准、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水准,19912021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2009年,我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超过了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水准,实现了超越。到2021年,我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还未达到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比值为0.87;也未达到世界中等水准,比值为0.80;距离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值为0.31。

  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满足就业的需求。高质量就业不是少数特殊人群的权利,而应该惠及到城乡的每一个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同时,要逐步减少失业人口规模,特别是长期失业人口。国家统计局关于失业人口的定义为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没有工作;在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找过工作;如果有一份合适工作,能在2周内开始工作。按照这一统计口径,那些超过3个月没有工作、也未找过工作的劳动年龄人口是不算失业的。2021年,我国非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有1.02亿人,其中除了在校生和无劳动能力者之外,还有一部分潜在的失业人口。充分就业既要让求职者都能找到工作,也要激发失业人口的劳动意愿并成功就业。

  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先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了解市场需要的具体能力指标体系,取长补短,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总结各种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4个维度、20个指标的就业胜任力体系。这4个维度和相应的指标分别为:认知能力(主要反映处理自然世界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技术能力、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数字能力(主要反映处理虚拟世界的能力:使用基本硬件的能力、使用基本软件的能力、安全使用网络的能力、甄别选择信息的能力、统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反映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国际视野、外语能力);自我能力(主要反映处理个人发展的能力:基础素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韧性、抗压性和灵活性、好奇心和热情、职业与自我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应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就业市场的动态需求培养个人适应性更强、更容易迁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能够拥有持续不断旺盛的学习力、好奇心和热情,以应对未来就业市场中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的各种挑战。

  将就业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素质的劳动力主要靠学校培养。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让学生学习深刻的知识和内容,培养创新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导明辨是非、正确选择的方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建立和完善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吸纳高校毕业生最多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要全力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鼓励劳动力充分流动,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支持流动人口在就业地安居乐业。在数字化的经济快速地发展的背景下,灵活就业、平台就业、零工就业等非标准就业成为大势所趋,应加强这一群体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除了强调高质量充分就业,还提到“就业结构”和“就业公平”,就业措施中包括“健全”“完善”“加强”“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体系”“法律和法规”等关键词,表明我国政府将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营造健康、安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尽一切可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38)研究成果】